在新能源車作為國家力推的新能源戰略產業背景下,騙補調查成為2016年汽車業的大事件。有消息稱,新能源騙補車企之一——蘇州吉姆西實際控制人目前已被捕,成為新能源車騙補事件首位被抓高管。與此同時,在近一年的新能源車查處風暴之后,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策近日由四部委會簽完畢,預計將在本月發布。
網民表示,新能源車企騙補頻發,擾亂了行業秩序,對正處于發展探索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造成了惡劣影響。除了對違規企業和個人加強追責和處罰外,當務之急就是堵住現行補貼制度漏洞,并加強全方位實時監管。
騙補猖獗有礙產業發展
“媒體報道的騙補案例僅僅是冰山一角,騙補整治風暴也還在持續,要繼續深入調查,對各種騙補和尋租行為給予嚴厲打擊,決不手軟。”網民“向玲兒”說。
網民“清風徐來”表示,騙補行為不僅使政策目標落空,白白浪費寶貴而有限的財政資源,而且助長了行業歪風邪氣,使好不容易奮斗出來的優勢產業蒙上陰影。
新能源車騙補為何如此猖獗?在網民“張連起”看來,一是企業受利益驅動蓄意“騙補”。二是多級補貼導致補貼過度。三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新能源車推廣應用指標的壓力下,審核和監管失責。四是企業和產品準入門檻較低。
探索“去補貼化”之路
網民“張令暉”認為,財政普惠政策對培育新能源汽車初級市場是行之有效的,但若長期執行該政策,企業容易患上政策“依賴癥”,喪失技術開發和產品升級的動力,行業也易出現低水平盲目擴張的問題。
“建議補貼政策逐步淡出,改為多元化扶持。”網民“楊歷海”說,比如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免費充電站的模式帶動新能源汽車需求,提高企業生產積極性,同時提高行業技術門檻、推進市場化運作。“即便要補貼,也應該向技術更先進、市場認可度高的產品傾斜,推動行業健康發展。”
網民“邱超奕”指出,政策著力點可以考慮向研發端和基礎設施傾斜。“當潮水退去,就知道誰在裸泳。”隨著新能源汽車銷售端的財政補助逐步退坡,那些光靠吃補助存活的企業必將被市場淘汰。
文章關鍵詞: